音質走向(一~三)
我的音質走向(之一)Model 2 DAC在設計跟生產的過程中 常有朋友問: 這個DAC的聲音如何? 我身為負責人(其實是掃地兼撞鐘) 當然要大言不慚的說 聲音是如何如何厲害 如何如何美妙 但想想 一部機器如何能聽到"它"的聲音? 我的意思是說 我們在聽的 是整個系統的聲音 我們怎可能知道單一器材的音質呢?
這個系統當然包括喇叭 擴大機 線材 甚至房間 擺位 單一器材的聲音 一定是被其他器材給"沖淡"了 或是說 稀釋了
講到這 我開始要有點大逆不道了 因為所有的音響評論 都是以單一器材為焦點 闡述"這個"器材的聲音表現 其他器材為輔 輕輕帶過 但事實上 除非是在評論一體機(就是訊源跟擴大機跟喇叭在一起 我還真想不出哪個Hi-End品牌) 不然其他的器材所產生的音質影響 一定是比單一器材要大的多多多
把問題拉回來 那Model 2的聲音如何?
我得先介紹我的系統 數位訊源是Synology, 兩個插槽 沒有做任何特別的處理 用USB線輸出 USB線是很普通的 光華商場的 拉到Model 2 播放軟體是Synology附的Music Station 也沒有特別的處理
我的音質走向(之二)
DAC是我的新產品 Model 2 無OP amp設計 用變壓器做電流-電壓轉換(I-V conversion) 6DJ8做放大 後面是輸出變壓器降低輸出阻抗到600 ohm 將來可選配平衡輸出 定價128000-
DAC到前級之間的訊號線是0.5mm單芯銀線 套鐵氟龍套管 自己焊的
前級是Nuforce P9, 當時Nuforce前級的旗艦 定價125000-
前級到後級之間的線是Nuforce以前有出過的3.5m RCA線 定價大概是24000-(?)有點忘了
後級是自己設計的PX4單端後級 4W 全部用Lundahl變壓器跟電感 Mono-Mono 成本大概160000- 無數小時的實驗加改良 沒訂價 因為只有一對
喇叭線也是Nuforce的2m香蕉端到香蕉端子的線 定價18000–(?)
喇叭比較複雜 是Quad ESL57 大概是60-70年的 黑色面網 被我把電子部份大改版了 用Wima做5000V的高壓電源 分頻器零件也全換了 振膜是買了很多Quad來比對效率 七拼八湊出來的 成本大概80000-
還有一對Decca Kelly絲帶高音 分在18kHz左右 購入時10000-
抱歉剛忘了說電源線 我用便宜的黑色塑膠射出成型的台製電源線 以前就用這種線附在Nuforce Ref9, Ref18裡 成本大概是1000- 另外後級的電源線是我用喇叭線焊Cooper插頭 成本約2000-
DAC是我的新產品 Model 2 無OP amp設計 用變壓器做電流-電壓轉換(I-V conversion) 6DJ8做放大 後面是輸出變壓器降低輸出阻抗到600 ohm 將來可選配平衡輸出 定價128000-
DAC到前級之間的訊號線是0.5mm單芯銀線 套鐵氟龍套管 自己焊的
前級是Nuforce P9, 當時Nuforce前級的旗艦 定價125000-
前級到後級之間的線是Nuforce以前有出過的3.5m RCA線 定價大概是24000-(?)有點忘了
後級是自己設計的PX4單端後級 4W 全部用Lundahl變壓器跟電感 Mono-Mono 成本大概160000- 無數小時的實驗加改良 沒訂價 因為只有一對
喇叭線也是Nuforce的2m香蕉端到香蕉端子的線 定價18000–(?)
喇叭比較複雜 是Quad ESL57 大概是60-70年的 黑色面網 被我把電子部份大改版了 用Wima做5000V的高壓電源 分頻器零件也全換了 振膜是買了很多Quad來比對效率 七拼八湊出來的 成本大概80000-
還有一對Decca Kelly絲帶高音 分在18kHz左右 購入時10000-
抱歉剛忘了說電源線 我用便宜的黑色塑膠射出成型的台製電源線 以前就用這種線附在Nuforce Ref9, Ref18裡 成本大概是1000- 另外後級的電源線是我用喇叭線焊Cooper插頭 成本約2000-
我的音質走向(之三)
音響系統在我的工作室 聆聽空間寬5m 深4m 高3m 磨石子地板 沒有木工裝潢 有掛畫 書架 唱片架當吸音 喇叭距離2.3m (中心到中心)我放在寬面 Toe-in角度大一點 但喇叭投射的交點還是在頭後方1m左右
聲音是我喜歡的自然 明快 靜電喇叭的中音有特別的音質 非常逼真 人聲通常是最大的考驗 因為我們每天都在聽人說話的原音 經過錄音 放大 喇叭的複製 能讓人覺得人聲有真實度是不容易的考驗
加上超高音後 靜電喇叭的缺陷有稍為彌補 靜電喇叭的高音跟低音都不好 加上超高音把中高音的細節提升很多 連低頻的線條也有改善
我喜歡古典跟爵士 我的系統也自然可以表現弦樂 鋼琴 小喇叭。音色平衡(tonal balance)就是建立在不同的錄音上 目標是把每一種樂器的音色都有合理的表現
音響系統在我的工作室 聆聽空間寬5m 深4m 高3m 磨石子地板 沒有木工裝潢 有掛畫 書架 唱片架當吸音 喇叭距離2.3m (中心到中心)我放在寬面 Toe-in角度大一點 但喇叭投射的交點還是在頭後方1m左右
聲音是我喜歡的自然 明快 靜電喇叭的中音有特別的音質 非常逼真 人聲通常是最大的考驗 因為我們每天都在聽人說話的原音 經過錄音 放大 喇叭的複製 能讓人覺得人聲有真實度是不容易的考驗
加上超高音後 靜電喇叭的缺陷有稍為彌補 靜電喇叭的高音跟低音都不好 加上超高音把中高音的細節提升很多 連低頻的線條也有改善
我喜歡古典跟爵士 我的系統也自然可以表現弦樂 鋼琴 小喇叭。音色平衡(tonal balance)就是建立在不同的錄音上 目標是把每一種樂器的音色都有合理的表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