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HP的經典文章 談透明度 vs. 真實感 (之二)


 Beta Quad

回到Quad。我立刻著手加裝超低音以延伸Quad喇叭的低頻響應。我第一個試的是Infinity IRS Beta 的低音柱。我發現這樣的卻讓整體的表現更令人尊敬,甚至比原來的Beta中高音屏風還要好;這樣加起來的中低頻更緊而且更有解析力,低頻也延伸的更低。現在我要公開認錯了——我私下已經說過,Beta的低音柱還是不夠好;當我是了一陣子Tympani的低音屏風後,我發現Beta的低音不夠快而且有一些染色。事實上若是不管極低頻,我想我在聆聽Quad + Beta後就要扭轉我原先對與靜電+紙盆這種組合的成見了(Quad + Beta顯示這種混血系統可能成為我的第二個參考系統)。
到這步田地我才打算試試修改後的Quad。我知道Crosby(零件來自LARichard Lee)可以使Quad的高頻延伸好一點,并消除一些不平順的現象。這樣做其實不太實際,她非常貴(美金3990),同時失去Quad原廠的保證,這項修改又非常耗時費工,可以說全部都是手工,,,,,,,,我決定要了
八月初,Crosby修改的Quad原來應有的能力(FD寫了修改的內容),她的極高頻表現最令人印象深刻,不但延伸,而且——信不信由你——更加甜美飄逸。Crosby打開了Quad的音樂之窗,這窗起碼多了一個半音程,原設計者若看到這麼實在的修改工作應該是非常感動才對。這個Crosby修改的Quad一點也沒有破壞原有的細緻音質,高頻則延伸到了15 KHz才開始有滾降,Crosby去除了原來影響Quad呈現音場的一些零件;使現在這個Quad有較穩定的音像,同時在喇叭外側的音場也更有解析力,垂直方向的音場表現仍沒多好;在原來的Quad上音像非常短小,而Crosby-Quad的另一項優點是低頻中段和低頻上段,現在聽起來更有沖擊力,也更能展現整個管弦樂團的基音,而她的泛音則建築在這個穩固的基礎上。Crosby成功的打開了Quad的音樂之窗,而沒有消減她原有的速度感,低失真和純美的特性,在任何方面來說都非常好;若果你想知道爲什麽有人爲了靜電喇叭而忙的團團轉,聽聽Crosby-Quad應該是最好的選擇。她仍然無法開的很大聲,這我還可以忍受;若是她不能好好的製造低頻,我就無法忍受了

Quad Magneplanar


用了Quad+Beta之後讓我想起以前玩過QRS/ID——我自己弄的一個混種喇叭。那時候還沒有什麽好東西可用,而QRS/ID讓我知道了一些音場和定位方面的事,讓我覺得這些表現在High-End音響上是很重要的。當時我把Infinity的低音單體拔掉(可怕的經驗),還去掉了它可折式的“音像”板(譯者按:大概是喇叭上防止繞射的板子),讓它只剩下中高音單元,低音用的是Magneplanar Tympani 1D的低音柱,分頻器用的是Dahlquist。我想,爲什麽不把Quad加上Magneplanar的低音柱試試看
Tympani低音柱和Athena DF-10分音器一起送來了;事後回想若是沒有Athena DF-10,我們不會有那麼好的結果,Athena非常驚人,算得上是我們尋找第二個參考系統中的驚喜,也可以說我們過去幾年都浪費掉了;最後我們終於有了一個沒有明顯個性的分頻器,起碼比我們以前遇到的都要中性
QuadMagneplanar天衣無縫的接起來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人聽出來分頻點在那裡,而且經過仔細調教後定位非常明確(雖然Quad和低音柱沒有擺在同一平面),這樣好的結果使我們覺得以前(70年代)有這樣的分頻器多好(在某種方向上來說Dahlquist-LP1也算是不錯了,當我們沒有AthenaDahlquist-LP1的卻比其他分頻器要好。老Dahlquist(沒有修改的)——沒有Wander Cap那種東西——已經很可以接受了;也許比“可以接受”還要好一些,所以它才會這麼出名
我還沒提到我們用了什麽擴大機等等裝備,因為剛才提到的東西太多了。訊號線仍是Brisson Shoutgun,喇叭線也是。California Audio Lab TemtestIIHPHarry都蠻喜歡)是我們的參考CD。說說閒話:那張Famous Blue Raincoat(用溫水,洗潔劑和海綿擦洗後,再加上Monster環)一點也沒有“亮”或“硬”的感覺——而有些聽得仔細的人認為那種聲音就是CD該有的聲音
我們以後的大節目是試平衡式輸入或輸出和三極管擴大機。還有Conrad- Johnson Premiere SevenARC SP-15Covergent Audio Technology CAT-1ManleyVTL)的Reference,還有Mark Levinson NO 26,;還有一些技術上的比較:ARCVTL生產的三極管機器
QuadMagneplanar搭配起來解析力實在太好了,我想我要把所有在手上的機器都聽一遍,因為現在我們有了一個更好的放大鏡
正當我們快要習慣Quad + Magneplanar的整體表現時,ARC Classic150來了,這是一部三極管和FET的混血機種。同時我也得到了一部VTL Deluxe125,這部機器可以由五級管(125W)切換成三極管(75W);還有一部非常貴的三極管機Ichiban這是VTL為日本市場制做的
三極管在日本音響界是非常流行的(同時他們也喜歡效率高的大喇叭,像50年代後期的JBLEVKlisch,,,,,),雖然通常三極管的功率只有一點點。聽三極管聽久了常常會流出口水,而且絕不會大談音質如何如何

ARC Classic 150

我們專心談Classic 150,因為它最早到。Classic 150像其他ARC後級一樣,沒有熱好時聽起來熱,乾,粗;但熱好之後實在不錯,我還沒有形容詞可以形容,而且我不願意用以前形容過別的機器的形容詞
首先,我聽Classic 150時忘了寫筆記。的確,剛開始我覺得這機器不怎麼樣——音場不太像;這機器沒有VTL那種空間感;而且ARC的中性音色也很明顯,可是我的筆在猶豫,筆記本掉到地上,我則聽起音樂來了,一點都不像個評論員,倒像是個聽眾。來點比喻?Classic 150和其他機器比起來就好像最好的Sheffield唱片和其他唱片一樣。我不能說這機器更快或更多訊息;它聽起來非常平順而沒什麼驚人之處,不賣弄頻寬,也也不吸引注意力。可是我覺得他把人和音樂拉的更近了
他不賣弄頻寬,但他很快就能引人入勝。如果你知道音樂是怎樣的,你會發現這個擴大機令人非常愉快,因為它會讓你忘了他的存在而專心于演奏,而不是注意錄音。再不說明其他器材情形下,我不能說Classic 150更“真”,但他現在的確如此,和Quad/Magneplanar搭配起來時,音質非常鮮活,他使你更接近“真相”而不是刻意“製造”真相
Classic 150聽起來就是沒有機器聲,可以說是ARCSP-11之後在基本結構上又一力作。我想再用窗子這個比喻,現在我們似乎在擴大機這方面沒有像Quad那樣打開一扇大窗,但我們的玻璃的確比較少了,我們和音樂的阻礙也少了,也可以說:更純了
先不管第二套系統,我對于CD的聲音如何是非常好奇的(當然要清潔一番并加上Ring)。在這個系統上,CD已經和最好的LP差不多了,還差一點“細節”,“微小的音色變化”,和“豐潤”。而CDClassic 150上的確好聽多了。奇怪,原來我們和CD擁護者的爭論(CD乾,硬)竟成了現在這個局面——是不是CD顯露了或彰顯了其他器材的缺失?(別忘了我只是在報導,不是支持CD
如果沒換過什麽東西就這麼說將是非常不妥的。我們可以用前級來做例子。有些真空管前級非常中性而且透明可以讓整個系統發出很好的聲音,但我們則用這種前級來“看”其他環節的缺失。(有人會認為那前級不好),甚至用來“彰顯”其他環節的缺失
在精調過的系統上則不能這樣;經過一些吹毛求疵的調整後,我們就很難判斷各個器材的特性了。我不是說那樣更真,而SP-11聽起來就是沒有機器味,而且在每個頻段都是如此
回到150身上,沒有人會跟我爭論這部機器的好處,這是JohnsonD-150以來做得最好的一樣東西。Classic 150用老技術而D-150用新科技,結果音樂和技術是兩回事,就好像真空管和電晶體之爭,模擬和數字之爭,Mercury 和新的CBS之爭
Classic 150的聲音非常甜,也許太甜了;他的極高頻和極低頻不像某些擴大機那樣快。他沒有什麽失真,起碼聽起來不是我們熟知的那些失真。結果Classic 150展現了音樂的純淨,特別是從低頻中段放眼未來

整體看來,第二套參考系統比我原來想的好多了。而且我必須說,以這樣的系統,我們應該脫離“透明度”的束縛。在另一邊,我們有一種差不多好的系統,最好的例子是IRS(我希望還有Wamm,Martin-Logan Statement等等其他沒聽過的大傢伙)
我發現這種聲音很容易讓人沉溺其中,我相信你會看得出來,有一天我“秀”這兩個系統給Michael Alan Fox聽,IRS那邊用了Forsell唱臂,Spectral唱頭,Brisson線接上Premier SevenVTL 500Quad/Magneplanar這邊則沒有辦法呈現整個合唱團的能量(一些Herbert Howell的合唱音樂)也不能表現Mercury唱片中木管和銅管的威力,也聽不到Respighis Feste Romance(Mazzel Decca)中的低頻,和IRS比起來少了很多的動態,同時更不用說IRS上豐富的細節,精准的定位,墻到墻的音場到高頻下半段,純到我找不到接近的形容詞
如果Classic 150有什麽缺點,我想我沒辦法明確指出,當我要聽時,我聽到一些我從未聽過的東西。如果你真的在意音樂,你會被這些東西迷住;而且你的系統越好,他能告訴你的東西越多

放眼未來

整體看來,第二套參考系統比我原來想的好多了。而且我必須說,以這樣的系統,我們應該脫離“透明度”的束縛。在另一邊,我們有一種差不多好的系統,最好的例子是IRS(我希望還有Wamm,Martin-Logan Statement等等其他沒聽過的大傢伙)
我發現這種聲音很容易讓人沉溺其中,我相信你會看得出來,有一天我“秀”這兩個系統給Michael Alan Fox聽,IRS那邊用了Forsell唱臂,Spectral唱頭,Brisson線接上Premier SevenVTL 500Quad/Magneplanar這邊則沒有辦法呈現整個合唱團的能量(一些Herbert Howell的合唱音樂)也不能表現Mercury唱片中木管和銅管的威力,也聽不到Respighis Feste Romance(Mazzel Decca)中的低頻,和IRS比起來少了很多的動態,同時更不用說IRS上豐富的細節,精准的定位,墻到墻的音場
IRS抓不到那精細的打擊泛音(Bernard Rogers Three Japaness Dances From Winds in Hi Fi),也得不到活生生的鋼琴和泛音,以及那種鋼琴家就在當場的感覺(Mercury Janis/Dorati Rachmaninoff No.3 Piano Concerto),也找不到那細微的音色變化
另外,Quad/Magneplanar系統在她的動態,音場,頻寬限制中,有一種不容易描述的特質。“大”系統聽大聲的,“小”系統聽小聲的;但除此之外,我相信小系統有更多真實音樂的“線索”。就像Dorati/Janis這張,我想這是本世紀最自然的錄音;我相信你可以聽到他的觸鍵聲,同時你尚可已感受到這個人坐在那兒彈鋼琴。就音質上來說,這張唱片的聲音就像一架真的鋼琴一樣力大無窮(在這方面,沒有一對喇叭能像Quad/Magneplanar那樣令我屏息以待)。在晚上聽這個系統特別嚇人,因為那時她特別會展現出音樂的紋理以及各個樂器的音色差異,有時我覺得以前我喜歡的唱片似乎被重錄或重刻的更好了
這些是我想和你分享的,而這正是當今High-End市場的趨向;在這個方向上,我發現了泛音的完整性,真實度以及音樂性;這些都已經達到State of the Art的地步

 這將是我們未來的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