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人耳的特性四~六

人耳的特性(四)
前面提到人耳的‘頻率響應’ 其實不能用麥克風的角度去看 因為人耳要配合人腦 人的感官有比較跟記憶性質 不是電壓輸出 而且 人耳其實非常靈敏 可以接收的範圍達百萬倍 這是很驚人(哈哈 人的功能都很驚人)的表現
那人要聽這麼寬做什麼?主要是為了判斷音色 判斷音色跟生存有關 小紅帽的耳朵不太好 沒能聽出大野狼的聲音跟奶奶不同 就會被吃了 前人在打獵時 必須由聲音判斷是狗還是狼 才能判斷敵我
看樂器的基音表 最高只有3.9kHz 那我們為什麼要到20kHz或更高?因為我們靠著泛音(harmonics)來判斷是什麼樂器 是誰唱的歌 是哪一把小提琴 說到這 樂器的聲音是沒有限制頻寬的 我們的耳朵也能接收到20kHz以上的頻率 只是不是單一頻率 不是像測試麥克風那樣 一個一個頻率測 所以不用擔心在醫院測耳朵高頻聽不到 請護士加20dB 給護士看我的文章

人耳的特性(五)
樂器的泛音 因為是機械性的振動產生 在基音以上的振動都是偶次 也就是二次 四次 八次以此類推 越高次就越少 這些諧波的比例跟大小 稱為泛音結構
每一種發聲器材 像小提琴 鋼琴 人聲 打擊樂器 因為機械結構不同 泛音結構就不同 人耳的記憶特質 在聽到每一種不同的泛音結構時 可以跟腦中的記憶比對 藉以判斷是甚麼樂器 是誰唱的 是Stradivarius 還是Guarnieri
假設泛音是同時產生的 在現場聆聽時 到我們耳朵的時間也差不多 那我們可以很輕易的跟腦中的資料庫比對 也就能輕易的辨別不同樂器的音色
聲音經過了麥克風 錄音機 數位剪輯 壓片 又經過讀取 放大 還有分音器 以及各個喇叭單體 可以想像的是 各個頻段的延遲不同 當各個頻段在我們面前重播時 基音跟泛音到我們耳朵的時間不一致 讓我們在跟腦中的印象比對時 產生一些困難 或是說 要多想一下 這樣的過程 讓腦子不斷的在運作 一陣子後 就會感到疲累 再說擴大機裡 有很多元件是會有奇次諧波的 也就是三次 五次 七次 九次 這些奇次諧波是自然環境中沒有的 也就是說 通過了擴大機後 產生了原來沒有的聲音 這讓腦子更難比對 更容易感到疲勞
所以當有人問我說 設計音響的目的是甚麼? 我的要求是甚麼? 我會答 耐聽 不疲勞 自然 平衡 沒有壓力

人耳的特性(六)
講到年紀漸長 耳朵真的變差了嗎?我承認單一頻率的測試情況下 的確高頻的零敏度衰減了 但是真實生活裡沒有任何音源是單一頻率的 所以單一頻率的辨認根本不需要  需要的是跟自己聽過的聲音記憶去比對 去找出聯結 去發現差異。以這種想法來看 金耳朵是需要養成的 也就是說 要聽過現場的聲音 或是好的音響 並且產生記憶 這樣在再一次聽到好聲的音響時 才能知道 哇嗚 這音響系統真棒 超逼真!
要養成金耳朵是需要時間的 年紀必需要有一點 而且要越早開始越好 以現在的3C產品的音質 只會把聽感弄壞 因為現在的手機 平板 電腦 沒有一樣是想把聲音做好的 年輕人根本沒辦法建立好聲的記憶 怎麼可能知道怎樣是好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