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1日 星期三

KLH Nine Electrostatic Speakers

 前陣子小蔡把他的工作室收了 我的KLH Nine 也回到我的工作室 這對喇叭命運多舛 跟了我20多年 沒有好好整理不說 還拆的亂七八糟 零件分在各處 現在總算在一個屋簷下

這對喇叭是我2003剛回台灣時跟別人用Genelex KT88換得 當時就不能聽 一直放著到2007左右拆了一支 做了紀錄 到2017左右請黃國文師傅幫我檢查變壓器 之後就到處擺放 到現在才湊再一起 但很多東西掉了

部分振膜模組佚失 少了7片低音模組 及1片高音模組 另一支喇叭的振膜狀況不明 看來也是要全部整理過才行 一共需要20片低音模組  2片高音模組

網路上有原設計者的兒子的網頁 非常值得參考KLH Nine - JansZenAudio

我已經跟他取得聯繫 希望能讓我的 KLH Nine恢復往日光彩

2025年3月29日 星期六

骨傳麥克風簡介

 這一年半以來 參與了骨傳麥克風的開發 覺得有很多有趣的地方 紀錄下來供將來參考

骨傳麥克風是拾取聲帶的振動來得到發話者的聲音訊號 不是透過空氣傳導 所以泛音結構和我們熟悉的聲音不同 它的優勢是機械降噪 發話者環境的噪音很難振動到骨傳麥克風 也就很難變成訊號 到接收者那端 這樣的特性可以用於通話設備 雖然現在AI降噪已經不是問題 但在一開始就阻絕噪音的情況下 抗躁當然更好

但骨傳麥克風的音色和空氣麥克風的音色不同 接收者可能會覺得不夠像發話者的聲音 在辨認上會有一點缺憾 另外 骨傳麥克風非常依賴擺放的位置 在身上各個部位的頻響特性差別很大 還要考慮振動的部分是否夠輕 能否貼合身體 以及矲幅的大小方向 對機構設計相當考驗

人的聽覺對於自己的聲音 來自於兩種輸入 一個是空氣傳導 一個是骨傳導 兩者在我們的聽神經上混音 到我們的腦裡 解讀成我們對自己的聲音 這個解讀是那麼根深蒂固 當某人錄下了自己的聲音再回播出來時 自己會覺得不像自己的聲音 只因為空氣傳導的聲音 沒有骨傳的那部分 這微小的差別讓自己認不出自己的聲音

用骨傳麥克風錄下的聲音更是如此 當回播時 也同樣會覺得不像自己的聲音


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耳機和喇叭有甚麼不同?

 音響市場上喇叭統和耳機已經旗鼓相當 甚至耳機還有後來居上的趨勢 這在傳統音響迷眼裡是無法想像的事情 怎麼會這樣? 智能手機是最大的因素 手機幾乎囊括了所有的生活功能需求 包括聽音樂看電影 耳機當然就因此普及

耳機的發聲單元都非常接近耳朵 所以沒有空間問題 也就是說 在大空間小空間裡聽耳機都差不多 喇叭則有背波的問題 喇叭的聲音可說是成也背波 敗也背波 我們在聽喇叭時 都以為自己在聽喇叭的前波 或至少在坐下來聽音響時 很少會有人坐在喇叭後面 其實 我們聽喇叭系統時 有很大一部分聲音是來自於喇叭的背波 打到房間牆面 再彈到聆聽者的面前

所以聽喇叭不只是在聽喇叭 同時也在聽房間 喇叭在房間裡的位置當然有決定性的影響 因為那會改變房間的共振

耳機就沒這個 問題 不管是密閉式還是開放式耳機 耳機的背波都跟房間的牆密沒甚麼瓜葛 因為前波實在太快到耳朵了 背波如果是密閉式的耳機 只能在耳機殼裡打轉 碰不到牆面 開放式耳機雖然有些背波逃出來 但打到牆面的能量也很微弱 加上距離相差甚大 背波傳回耳朵的時間延遲甚大 也就不會跟前波有甚麼反應了

再說喇叭的發聲有了房間的加持 比較能表現空間感 臨場感 簡單說就是比較接近聆聽現場的感覺 現場音樂有音樂家有樂器 而且有一定的空間距離 還有一些環境雜音給人有現場音樂發生在身體外的感受

耳機會讓人以為音樂就發生在腦子裡 這大大違背了現場的感覺 整個空間感"塌陷"在頭顱裡 怎麼會有空間感? 只能靠想像了

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聆聽室




介紹一下我的聆聽室 正前方的畫是許常郁的作品 正在使用的喇叭是QUAD ESL已經爆改過 高壓電源(5000+V)跟分頻器全部重做  喇叭的木架也經過強化 加高底座 現在裡面的振膜框架是QUAD ESL63的 因為老的ESL模組實在太難整理了 材料又老舊(50+年) 以後將逐步以ESL63的材料替換
後級是自製的PX4單端功率擴大機 只有4W 之前用過PX25 大概也就5W 音量 動態都沒甚麼問題 但是PX25太貴了 又壞了一支 改成PX4後聽了有7-8年了吧
前級是Nuforce P9  Nuforce是我的老東家 2006-2012 任職技術長 後來Nuforce經營不善 2014賣給Optoma  P9在當時請了Spectral的電路設計師Demian Martin設計線路 用了恆溫控制 還有主動式的地線
DAC(數位類比轉換器)是我的小小品牌MARVALVE第二彈 前一個產品是真空管耳擴 即將售罄 準備改版
數位類比轉換器的類比放大部分完全用變壓器跟真空管完成 沒有一顆電晶體或IC (OP AMP) 主要是想完全表現出真空管的純粹音色 也沒有負回授 我一直不喜歡加了回授的聲音 而不用回授引發更多設計上的挑戰 在開發時一一克服 量產後在我的工作室服役 歡迎預約試聽
類比訊源是我的老唱盤Well Tempered Turntable跟Well Tempered Arm 這套唱盤是我大學時 熊園偉先生幫我從香港搬回來的 出國念書後賣給同學 回台後又買回 當然也經過我大手改裝 上面的唱頭是Decca SC4E 俗稱4號 我迷上Decca唱頭也是因為熊園偉先生 他生前只聽Decca唱頭 手上收藏數枚5號6號 後來我在ebay上找到4號 驚為天人 又送交John Wright改裝Micro Ridge 針尖 非常滿意
唱頭放大氣是AQVOX 這是BMC的老闆早期的產品 用電流放大來做唱頭放大器 我以前想這麼設計 後來發現有人做 自己就不用麻煩了
另外有Spendor LS3/5A, EPOS 11 參考用


黑膠唱片 大概有四千多張 搬家 整理 都很可怕 大部分是大學到研究所期間買的 回台灣後買得很少 

書 模型(一部分)

完成的模型(一部分)



2020年6月4日 星期四

彈鋼琴的動力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V-SIHn7ZlU&feature=youtu.be&fbclid=IwAR1VRvlnkf_XFcaEk2Lh1znCr6o2U_uqDRnWUWpuJOMpHYytIKLFwcavMbo

Hsiao-Yi Yu(余曉怡)問了我一個問題:幫我解釋一下他手部的動作 特別是1:58左右

我看了幾遍 可惜我不會彈鋼琴 現在學也有點晚了 不過我知道運動力學 也喜歡研究人的肌肉動作 這個影片是說轉軸在肩膀 手肘是次要的支點 小臂跟手掌放鬆 用手的重力彈奏鋼琴 有點像是太極拳老師說的 發力點在遠端 這樣就省力 要用力時力量有基礎可惜彈鋼琴是坐著 只能用上半身的力量 而上半身手部的運動是靠肩膀 如果手臂是放鬆的 像鞭子那樣 那動作的範圍就可以最大 最有效率 影片裡用火車來比喻 火車一節推一節 到最後發生碰撞(彈奏)力量回彈 支撐手指的重量

2020年6月3日 星期三

WHY AD1955?

Why AD1955?

當我在設計Model 2 DAC 時 考慮了好幾個DA晶片 包括ESS AKM 跟AD
以規格來說ESS跟AKM都非常優秀 但聲音上 這兩個DA晶片公司的產品都讓我覺得缺了甚麼 我有盡量去聽別家廠商的DAC 用ESS的聲音都有點乾 冷 用AKM的則缺音色 平淡 動態少了一點 而當時最重要的差異 是DSD跟PCM的通道
DSD是1 bit 2.82MHz 或 5.64MHz 也就是44,1kHz的64倍或128倍 這樣的訊號比較接近PCM訊號經過Sigma-Delta 處理後的狀態 也就是說 DSD是類比的前一步 而PCM是DSD的前一步
所以DSD訊號如果被"轉"成PCM 然後送進PCM通道 在經過各種運算 處理 變成像是DSD的訊號後 再變成類比訊號輸出 這是不是脫褲子放屁?
AD1955的DSD通道跟PCM通道不同 PCM通道要走的比較長 DSD走的比較短  就好像DSD"跳"過了 Sigma-Delta處理 最後同樣達成類比訊號
這樣的設計比較合理 我喜歡 所以決定用它

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人耳的特性四~六

人耳的特性(四)
前面提到人耳的‘頻率響應’ 其實不能用麥克風的角度去看 因為人耳要配合人腦 人的感官有比較跟記憶性質 不是電壓輸出 而且 人耳其實非常靈敏 可以接收的範圍達百萬倍 這是很驚人(哈哈 人的功能都很驚人)的表現
那人要聽這麼寬做什麼?主要是為了判斷音色 判斷音色跟生存有關 小紅帽的耳朵不太好 沒能聽出大野狼的聲音跟奶奶不同 就會被吃了 前人在打獵時 必須由聲音判斷是狗還是狼 才能判斷敵我
看樂器的基音表 最高只有3.9kHz 那我們為什麼要到20kHz或更高?因為我們靠著泛音(harmonics)來判斷是什麼樂器 是誰唱的歌 是哪一把小提琴 說到這 樂器的聲音是沒有限制頻寬的 我們的耳朵也能接收到20kHz以上的頻率 只是不是單一頻率 不是像測試麥克風那樣 一個一個頻率測 所以不用擔心在醫院測耳朵高頻聽不到 請護士加20dB 給護士看我的文章

人耳的特性(五)
樂器的泛音 因為是機械性的振動產生 在基音以上的振動都是偶次 也就是二次 四次 八次以此類推 越高次就越少 這些諧波的比例跟大小 稱為泛音結構
每一種發聲器材 像小提琴 鋼琴 人聲 打擊樂器 因為機械結構不同 泛音結構就不同 人耳的記憶特質 在聽到每一種不同的泛音結構時 可以跟腦中的記憶比對 藉以判斷是甚麼樂器 是誰唱的 是Stradivarius 還是Guarnieri
假設泛音是同時產生的 在現場聆聽時 到我們耳朵的時間也差不多 那我們可以很輕易的跟腦中的資料庫比對 也就能輕易的辨別不同樂器的音色
聲音經過了麥克風 錄音機 數位剪輯 壓片 又經過讀取 放大 還有分音器 以及各個喇叭單體 可以想像的是 各個頻段的延遲不同 當各個頻段在我們面前重播時 基音跟泛音到我們耳朵的時間不一致 讓我們在跟腦中的印象比對時 產生一些困難 或是說 要多想一下 這樣的過程 讓腦子不斷的在運作 一陣子後 就會感到疲累 再說擴大機裡 有很多元件是會有奇次諧波的 也就是三次 五次 七次 九次 這些奇次諧波是自然環境中沒有的 也就是說 通過了擴大機後 產生了原來沒有的聲音 這讓腦子更難比對 更容易感到疲勞
所以當有人問我說 設計音響的目的是甚麼? 我的要求是甚麼? 我會答 耐聽 不疲勞 自然 平衡 沒有壓力

人耳的特性(六)
講到年紀漸長 耳朵真的變差了嗎?我承認單一頻率的測試情況下 的確高頻的零敏度衰減了 但是真實生活裡沒有任何音源是單一頻率的 所以單一頻率的辨認根本不需要  需要的是跟自己聽過的聲音記憶去比對 去找出聯結 去發現差異。以這種想法來看 金耳朵是需要養成的 也就是說 要聽過現場的聲音 或是好的音響 並且產生記憶 這樣在再一次聽到好聲的音響時 才能知道 哇嗚 這音響系統真棒 超逼真!
要養成金耳朵是需要時間的 年紀必需要有一點 而且要越早開始越好 以現在的3C產品的音質 只會把聽感弄壞 因為現在的手機 平板 電腦 沒有一樣是想把聲音做好的 年輕人根本沒辦法建立好聲的記憶 怎麼可能知道怎樣是好聲?!